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有很多人对于天干地支不理解。认为是很深奥的东西。于是便产生了很多禁忌。在古代,民俗上认为有些干支日是恶日、凶日。在乌丙安先生《中国民俗学》中就提及此禁忌:“按古代迷信说法,子卯恶日有三种解释:一种说为贪狼,卯为阴贼;一种说以子卯相刑,为忌日;又一种是古代传说夏桀死于乙卯日,殷纣死于甲子日,为国君忌日。”
忌子日、巳日、亥日行百事
张紫晨先生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一书中指出:“还忌子日(为狼藉)、巳日(为天刚)、亥日(为河魁),每月这几日,不可为百事。嫁娶、埋葬尤忌。”
忌戊日动土、耕种
羌族、彝族有逢戊日禁忌动土,禁忌耕作的习俗。否则,以为会招致不可估量的灾难。全年戊日共有38个,旧时,因迷信禁忌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损失。
忌丙日练习书法
民间有丙日忌练习书法一说,据说是因为仓颉死于丙日。
忌“寡妇年”结婚
山东、河北一带有逢甲子为寡妇年,流年不利,不能结婚的俗信。
干支纪日法
古书相传,黄帝时代有位大臣,名叫大挠,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意思是说干支是由大挠最先创作的。实际上,这只是传说。从古代的史实看来,干支和干支纪法的产生也如同“火”的发现一样,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也不能划清于某个时代。从殷墟甲骨片中文字已有干支象形,殷代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为他的代号,所以殷朝已有干支毫无疑义。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春秋时代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截止2013年6月已确切知道: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干支纪日法,百年来也未错乱。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