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姓名融合
时间:2024-12-04 02:07:38
作者:运势网
来源:原创
华夏各民族姓名的融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口极多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
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名作为文化的使者,忠实地记载着民族间的演化和发展。远在五千年前那时的华夏民族即以汉族为主,四周的蛮、夷、戎、狄诸民族罕迹中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多为汉族内讧,异族极少染指,到了秦时,东夷之一的赢姓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径,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复,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出现了真正的民族大融合。 秦立国时短,但其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文化上的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却规范了中国此后两千年封建制度,秦后的汉朝,疆域十分辽阔,东至朝鲜,西越新疆,北达蒙古,南抵越南。 随着疆界的扩展,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日渐加剧,少数民族的人名系统受汉族影响的现象愈来愈明显,西汉皇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附汉来朝,至汉末之时,附汉的匈奴人同汉人杂处、同化,都弃本姓而改姓汉姓,如刘、卜、乔、康、竺、支等姓,均源自少数民族。 这些异族人的姓、名在形式与内涵上与汉族姓名已无根本区别。魏晋南北朝之三百年,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南北朝时北方十六国兴衰更迭,其中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常能同化与之接触的异族文化。 北魏皇室出自鲜卑族。在改用汉姓以前,鲜卑人使用的是三字或四字姓,复杂且难记。 至北魏孝文帝时,随着鲜卑人文化程度的提高,原来的姓氏越来越不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于是,孝文帝下令把繁复的鲜卑姓改为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原因是:“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于是“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如丘穆陵改为穆氏,达奚氏改为奚氏,曾六茹改为杨,贺兰氏改为贺氏,独弧氏改为刘氏,步六孤为陆氏,一共将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少数民族改汉姓之举。 其他民族受“皇族”影响,也纷纷将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如改贺葛氏为葛,是类氏为高,去斤氏为艾,屈突氏为屈,独孤浑氏为杜等。 在姓氏的汉化同时,执政的少数民族还沿袭了魏晋汉人所重的“九品中正制”,把改过的姓氏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如元、长孙、宇文、于、陆等为甲姓,“举秀才、册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 不仅如此,少数民族还在人名的其他文化内涵上套用汉人的礼制,如孝文帝就曾明令同姓禁婚:“自今悉禁绝之,有犯不以道论。” 如同事物的发展曲折反复一样,人名的冲突和融合也是跌宕起伏的,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欲从政治到文化上推销鲜卑统治,便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以期异化汉文化。 如李弼赐姓徒河,杨忠赐姓普六如,李花赐姓大野等。但到杨坚任北魏宰相时,恢复鲜卑姓的诸公又都改了汉姓,如此一起一伏,正是姓名民族冲突和融合的精彩表现。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姓名民族融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一色的外族姓名汉化。 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本鲜卑人;安禄山之父为胡人,母亲为突厥人;史思明亦是胡人,他们的名姓已同汉人无异。类似的人名还有史大奈、李弼、裴玢等。 皇帝的赐姓也基本上为国姓“李”。如鲜卑人拓跋赤辞、契丹首领库克、大帅达年嘉哩均被赐姓“李”。 受其影响,唐后五代十国中的少数民族国君,均将姓名汉化,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皆是少数民族人氏,单从姓名上已不见其“祖籍”了。 唐以后,受宋文化影响,金、辽各少数民族的姓名也和汉族有所融合。在完颜氏首当其冲挑了富有霸王之意的汉姓“王”为姓之后,上行下效,皇族一改汉姓,黎民百姓纷纷效尤。到金末,已有三十一姓改为汉姓了。 如阿里侃改姓何,抹鲁姓孟,呵不答姓田,兀颜姓朱等等。除此以外,汉姓中已有的姓氏如毛、元、术、秦、黄等28姓均被女真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