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玖运势网-免费测算,免费的起名星座解梦网站!

郑姓知识大全

时间:2024-12-30 12:37:20 作者:运势网 来源:原创
百家姓知识大全之郑姓    百家姓是中国的国学文化,是祖祖辈辈有学问的学者们智慧的结晶。中国人口众多,但是在这百家姓里面十几亿中古人的姓氏都在里面了,那么朋友们又对自己的姓氏了解多少呢?今天19起名网网小编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 郑姓相关的资料,希望能让朋友们对自己的姓氏有更多的了解。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   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回迁开封的郑泰,曾远播沿海与海外;郑浑一支,迁回祖地,成为显赫晋魏的巨族,其后郑羲、郑道昭、郑述之祖孙几代,又到山东兖州、青州做官。   另一支河南郑氏是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公之后,宙公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郑据到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西遣入秦游说秦王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   国公终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大穰,不仅解决了秦国困惑多年的粮食问题,而且还使后人代代受益无穷。因此,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郑国之子郑如,郑如之孙有一个叫郑弘的,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个历史名人。 少数民族中的郑姓问题    1、情况比较复杂,与汉族郑姓的关系也较为明显,即血统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回族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姓,情况也与回族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回族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    2、土家族 土家族郑姓的来源与其某些家族在读音上近似于“郑”的发音有关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人口570多万。族中的郑姓来源极早,大约在两汉时就有人以郑为姓。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时巴郡南郡蛮中有5大姓,出自武落钟离山,其中之一便是郑姓。巴郡南郡蛮亦即土家族的前身。到了唐代,樊绰所编撰的《蛮书》中也说巴人有4大姓,郑姓仍是其中之一。不过,一般认为早期的郑姓与后来所说的姓氏含义不同,所指的是一个郑姓部落,因其在读音上近似于汉字“郑”才被以郑相称。   另外,由于“郑”字在土家语中的读音近似于“陈”,因此郑姓有时又被称为陈姓。如在《蛮书》中就是郑、陈并称,各自为姓。由此可见,土家族郑姓的得姓原因是由于族中一部分人的家族称谓在读音上近似于汉族人的“郑”,在载入汉族人编撰的典籍时便以“郑”相称,此后相延成俗,也同时被这些土家人所接受。 目前土家族中的郑姓人口为数不少,仍保持着大姓之一的位置。由于相传郑姓在发展中又分出了周、李二姓,所以三姓间至今还保持有互不通婚的习俗。    3、朝鲜族 远古的朝鲜族人居住在朝鲜半岛山谷中,至新罗第三代国王始分封授姓,其中珍支部被封郑姓,朝鲜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人口190多万,其血缘与古代生活在朝鲜半岛上的民族有关。根据近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经常使用的姓氏有100多个,几乎全是汉族姓氏,其中郑姓的使用者相当多,与金,李、崔、朴并称为五大姓。   朝鲜族人以郑为姓,起源于远古的传说时代。据朝鲜人编撰的《三国史记》记载,早期的朝鲜入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山谷之中,分作6个部落,至新罗第三代国王时始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居住在觜山干珍村,更名为本彼部姓郑。当然,在另一部朝鲜人的著作《三国遗事》中则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当时被赐姓为郑的是沙梁部的人,本彼部被赐的姓氏是崔而不是郑。今天看来,无论哪种记载更符合事实,都不影响郑姓为朝鲜族古老姓氏之一的地位。   史书中所谓新罗国王对本国民众的赐姓,若历史上确有其事,则发生在高丽国统一朝鲜半岛以前,亦即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王公贵族仰慕唐朝的官家巨姓,并借用这些巨姓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当时称雄唐朝的崔、李、郑等姓氏便被移植到朝鲜半岛,成为当地王公贵族的姓氏。后来,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也被允许使用姓氏,使郑姓在当地的使用人数迅速增多,再经过以后近千年的发展,郑姓终于成了当地大姓之一。至近代时期,原生活在朝鲜半岛北部的人因当地发生饥荒而移居我国东北,形成朝鲜族,其中便有大批的以郑为姓的人,以至使郑姓进一步成为朝鲜族的大姓之一。    4、瑶族 瑶族郑姓属于盘瑶十二姓之一,来源于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评皇和高皇争天下,评皇悬赏捉拿高皇,并答应以公主作为有功之人的赏赐。结果一只名为盘瓠的神犬咬死了高皇,得以娶公主为妻,生下6男6女,自相婚配,并各自受姓命氏,其中的一人便是瑶族郑姓的族先。后来,一些汉族人为了逃避赋役,来到瑶族聚居的地区,与瑶族人交错杂居,对外也自称瑶族。久而久之,这部分人便融入瑶族中,成为瑶族人的一员。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也姓郑。    5、京族 京族郑姓人数较少,据50年代中期的户口统计,姓郑的人仅有1户,居住在沥尾岛中间村,是当时31个姓氏中人数最少的姓氏。从那以后,郑姓人数又有所增加,但远远低于其他姓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京族中仍是人数最少的姓氏之一。    6、纳西族 纳西族郑姓是历史上迁入纳西族居住区的汉族人的后代,后来才融入纳西族。其中的一支来自江西,约在明清时迁到今云南丽江一带,从此便留居当地,繁衍生息,如今已是纳西族郑姓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7、哈尼族 哈尼族郑姓人的姓氏来源较晚,一般认为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使用姓氏。据《临安府土司官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8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姓。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姓的新成员。如今,哈尼族有人口100余万,经常使用的姓氏有30多个,郑姓便是其中之一。    8、裕固族 裕固族郑姓是族中著名家族之一“增斯恩”(又称增坷斯)名称的汉字同音对译和简化。增斯恩家族原以增斯恩或赠坷斯为姓,后因姓氏过于繁复,便随例简化为汉姓郑。如今,郑姓在裕固族中也是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9、白族 白族郑姓大多尊奉唐代南诏国执政官郑回为祖先,在血统上与汉族郑姓同源,如今在白族中也拥有较多的人口。 郑姓迁徙史,先秦时期   山东之郑氏,距今山东费城东18里“邴”地一支,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这一支郑氏后人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鲁公之后。 秦汉时期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居住在陈、宋两地之间的鲁公之后。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刘邦二年降汉。   滞留的儒公之子宙,在韩灭郑时被俘。韩国为贿赂郑国民心,于韩宣惠王元年(前332年)封宙公之子据于嚣山之阳的荒僻之地(即现在广武山一带),为践土君(或嚣阳君)守祭武公陵墓,称郑王之墟 (即今郑王庄)。据公之子强,为报失国之恨,曾载800金说秦伐韩;强公之子朱,跑到赵国,为赵媾秦,助秦伐韩;朱公之子国,初为韩国水工,参加治理荥泽水患,修筑鸿沟大渠,后奉韩王之命游说秦修渠,意在疲秦,使其无力伐韩。国公终于将渠修成,反使秦得水利,国力更强,统一了六国。中国历史进入秦汉大统一时期后,郑氏也随历史的发展,以中原为轴心,向周围辐射播迁。鲁公世系的昌公,即郑昌,初为楚守。刘邦二年,因为项羽封当时任吴县令的郑昌为韩王。   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   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忧愤而死。   荣公之子当时亦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   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后汉书》有传;众公之子安世,后汉车骑将军;安世公之长子琳,后汉车骑都尉,次子亮(亮孙冲为晋太傅,宗光公,卒后谥成);琳公之子熙,熙公之长子泰,次子浑。   彭城(今徐州)的郑氏,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此繁衍的;淮安的郑氏,是由徐州迁出的,与徐州郑氏原本一支;著名书画家、又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其先祖是由福建兴化(莆田)迁入的,为南湖郑氏的后裔。 唐宋时期   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者甚众。   唐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死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圭阝)、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启元年 (885年),王绪领兵 5000,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争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以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永春)沙县返回中原。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 (现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可远公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可远公守南安郡桃林场 (今永春县)。可远公年老隐居于吴田。宋真宗时,有郑姓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   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可远公,其父为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死于陇州郡舍,子启昌、可远、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代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郑家军曾于崇祯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江西九江的郑氏,多是郑善果的后裔。善果为江州(九江)刺史时,死于江州任上。其子孙就在九江、德安地区繁衍。北宋德安人郑良,是个地理学家,是善果的重孙。南宋德化(九江)人郑轮,任龙南县令。龙南县原有一些人因不堪官府压迫,被迫上山为匪。郑轮上任后,政宽人和。原上山为匪的一些人,纷纷自动下山,说:“现在有个好官不欺压我们,我们都愿回去种田了。”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任永州刺史,以写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宋代有个郑铨,是一位学者。新建(南昌附近)郑伯文,早年亡故,其妻矢志不嫁,孝敬公婆,被写入《元史·列女传》。 元明清时期 沛郡(今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人,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了孙吴名臣,此后南迁。明初朱元璋起兵反元,郑遇霖、郑遇春兄弟加入义军,遇春随军转战中原,后被封“侯”。   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是岭南三军投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平公之后裔。平公与入闽始祖昭公是同胞兄弟。而莆、漳、潮郑氏是昭公之后裔。   贵州郑氏是中祖郑恬之系的分支,为唐朝第七个宰相郑畋的后代。南宋郑昌、明朝开国功臣郑遇春均为其后裔。晚清时期的遵义人郑文清及其子郑珍,均为清代文字语言有成就的名家,是贵州郑氏的代表人物。   四川、陕西的郑氏多是南郑君(武公东迁后,留下一支南迁,称南郑君)后裔。四川德阳一支,根据其族谱记载,应为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之郑国后裔。广汉人郑躬、成都人郑少微则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的郑氏。在陕西,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居官,留居长安之官员的后代。   郑氏有清代由山东、河北陆续迁入东北的。清末有铁岭人郑文焯,长于金石、书法、医学、音律、填词,为清末有名的杂家。   台湾省郑氏人口更为集中。据1954年统计,全台湾省约有郑氏17552户,以6口之家计算,人口应有10万。排全省第12位。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一书,统计表明当时郑氏总人口约316635人,16年增长3倍。台湾各地大都成立有郑氏宗亲会,是由纪念郑成功“国姓会”演变而来。   港台和澳门郑姓都是我国郑姓的组成部分,目前,仅生活在台湾地区的郑姓看,由于人口众多,是位居全岛第 12位的大姓,分布遍及全岛。   早在1954年人口普查时,全岛有郑姓17552户,其中台北市 552户,基隆1162户,阳明山178户,台中市591户,台南市1474户,高雄138户,台北县2813户,宜兰81户,新竹1669户,苗栗1156户,台中县272户,南投539户,彭化1400户,嘉义1785户,台南县2493户,屏东351户,花莲290户,澎湖578户。至 1970年时,台湾郑姓人口有316635个,至今的人口则应在50万左右。   香港郑姓大多由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郑姓人迁入,人数较多,同样成立有郑姓宗亲总会和郑姓分会。其较有影响的郑姓宗亲会有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和旅港郑氏宗亲总会等。   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历任会长有郑国良、郑陆(女皇)、郑维钦等,理事长有郑池等,副理事长有郑照年、郑铿富等。郑氏宗亲总会则有名誉会长郑金源、郑材、郑翼雄,会长郑永津、郑亮钧、郑蕴奇、郑全、郑裕训、郑镜泉、郑木清、郑良、郑航、郑光德、理事长郑克禧、副理事长郑水乾、审查主任郑森、监事长郑永宁等。另外、香港又有宝安南乡郑氏宗亲会,其理事长是郑元。至于香港郑姓的知名人物,则首先应推实业家郑裕彤,他曾在1990年被推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澳门地区的郑姓人也以来自广东各地的郑姓为多,其血统多与莆田郑氏或“南湖三先生”有关。近年,澳门郑姓也积极参与海外各地的郑姓活动,并有不少人回到大陆寻根,促进着海内外郑姓之间的联谊和团结。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郡望】 郡:三国时置郡。 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四、家乘谱牒   《序》、《跋》多为本族贤者、名人撰写,也有请外族名人贤达撰写的;昭、穆则为族中贤达,切磋琢磨,取得共识,定下来后,共同遵守。   《序》、《跋》大多谈古论今,内容丰富,文体流畅,呈现作者博闻强识文采照人。宋郑樵《通志》之《氏族序》云:“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吏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士执撰谱事。百官族姓之家状者,则上官,为考定翔实,藏于密阁,副在左户。若秘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不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门阀,故其书散失而其学不传。”这是说,在隋唐时期,官方取仕重簿状,民间婚姻重门阀,所以谱学盛行,后来因为不重视这些了,好些人都把谱学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郑氏家族,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其族谱序、跋,多为自家名人所作。也有例外者,如浦江义门的《郑氏谱图序》、《族系记》就分别为名人吴莱、柳贯所作。《郑氏规范》虽经历代修改,最后定稿却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完成。清同治年间名人郭世杰也曾为郑氏族谱作序。   《郑氏族谱》之《序》、《跋》,有长、有短,多数都论及族谱之重要和本谱之特点。笔者所见郑氏族谱《序》、《跋》,最长的为明代郑纪所写之《家谱引》,他远自“浑沌之初,天地定位,上下摩荡,气化而生万物,……始,及至是“……古无圣王乃赐姓名氏,以别其误,如虞之姚、夏之姒、商之子、周之姬之类”,然后论到本族“……姬之后又分别为郑、为鲁、为卫,不一而足,然推原其始,则皆黄帝之后……”在论及族谱之必要时,云:“……后世别之久之,遂隔阂易分尔汝贤者,知有父子、有兄弟,以至堂从功缌之间,恩爱流通,有差无间。   不肖者知有父子兄弟而已,至于堂从功缌之亲,则相视如途人焉。又有甚者,父子兄弟之间亦皆相仇……此则分别既久之弊……须知先王赐姓,一本之散于万殊,近世谱图,则万殊之归于一本也。”其中又说到本族发展、支世系(略),最后归结:“贤者当以谱责为己任,毋甘自弃,以励族人……”此篇谱序,论述甚详,最后是鼓励族人,要把自己的族谱修好。   清同治年间郑维藩的《族谱序》,则以古先圣贤教导为依据,论述修谱之必要。如引:《易》曰:“君子以类族辨物”;《书》曰:“以亲九族”;《诗曰》:“振振公族”;《左传》:“公问族于众”;《仲礼》曰:“合族以食,序以昭穆。……人道亲亲也,亲亲尊,尊族故敬亲,敬亲故得族。”最后归结为:“盖天下之大,始于一人之身,分为百族之子,沿而下焉。”亦是要求追祖探源,把谱修好。 昭穆   郑氏昭穆是管辈数的。按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间,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二、四、六世(双数),位于始祖的左方;右为穆三、五、七世(单数),位于始祖右方。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昭穆后来也用于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修谱的体例和格式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郑姓家谱的核心部分。   其中谱名即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族谱、宗谱、支谱、房谱、家乘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筹修时间,有些还在谱名前加以标明;谱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   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身份,甚至有些还是达官显贵或鸿儒名宿,因此序的质量大多很高,甚至有人称它是家谱上的金色饰物。至于家谱中的其他几个部分,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另外,就体例而言,其总的特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而且还有图、像、书、题,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尊祖敬宗”、“敦睦亲族”、“承先启后”等基本主旨。   总之,郑姓家谱从远古到近当代,绵亘数千年,一直与郑姓历史相始终。从这些家谱中,我们不仅可以得知郑姓的源流、繁衍、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内容丰富的姓族文化。 家谱   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   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   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五、历史名人    郑 玄:汉代创立郑学。 郑成功:明末名将。 郑 和:明航海家。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郑绍忠:清广东水师提督,抵御外侮名将。  六、宗亲社团   40年代后期起,组织或恢复、改组成立的宗亲团体有台北郑氏宗亲会、嘉义县郑氏宗亲会、彰化鹿港郑氏宗亲会、台南郑氏宗亲会、全台郑氏宗亲会,台北市郑氏宗亲会、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等多个宗亲会、家族会。这些宗亲会在各地均建有宗祠,多数且设有各类教育、文化基金和经济、慈善、互助等分机构。冠以“世界”两字的宗亲会,除个别无固定会址者外,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宗亲团体没有隶属关系。 1974年4月29日,海内外郑氏宗亲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这次大会制订了《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章程》,成立了组织和管理机构,选举出《总会》领导人。郑彦(台湾)当选为理事长,世界郑氏宗亲总会正式成立。总会的宗旨是:"阐扬祖德,增进宗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并为宗亲举办各项服务与福利,及致力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  七、郑姓字辈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姓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同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的宋代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5人共用“祖”字,郑思明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姓人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过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姓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姓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一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十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的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由于郑姓的字辈谱编修的时代是在唐宋大播迁以后,编字辈谱时又不可能把天下郑姓人都集中起来确定昭穆次序,因此大多是根据各地的习惯把血缘关系完全可以考知的人集中在一起编订字辈谱,而对别的地区的郑姓人就无法编入,因此也就形成各地有各地的字辈谱、内容完全不统一的客观后果。   尽管各地郑姓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如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泉州惠安小蔗乡郑姓字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武荣网洲派郑姓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在这些字辈谱中,所用的全是吉祥字,所表示的也都是尊祖敬宗、寻根追祖,龙凤呈祥、家业昌盛、诗书传家、世泽延绵等良好愿望,在郑姓字辈谱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上谱中的每一个字拆开来就是派序,合在一起又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也就更具有文化意义。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   “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字辈谱 福建漳或广东潮阳、台湾等地,则分别使用:   “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   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   语江派:   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派:   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为:   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海澄派,为:   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   (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八、当代郑姓及其分布 华北、东北地区   郑姓在北京居第22位,在辽宁居31位,是华北,东北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 0.567,分别位居第22和第31位,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姓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姓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姓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姓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来,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姓人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少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忄音)、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代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郑姓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上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   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   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  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代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度贵显,说明至少   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出自朝鲜族的郑姓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有一些出自郑姓的知名人物。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郑姓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姓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乐、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姓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
  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姓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姓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   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 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
  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o。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姓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浙江郑姓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的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姓2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姓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江苏郑姓人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迁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   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姓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板桥(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畜牧学家郑正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至于当代郑姓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姓1万多人,全省和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江西郑姓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姓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姓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当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姓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姓的著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徽州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 (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日文)(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   上海郑姓人迁较晚,早期郑姓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名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25092人中就有159人姓郑,占总数的 0.634。 中南地区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6省,是郑姓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   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姓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南、相州(公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分布的中心。至于郑姓名人,宋代以前的河南郑姓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姓人都出在这里。   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   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另一个省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6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抵于宋代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最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姓,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   到了近代以后、郑姓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空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姓名人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清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三水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当代则有孙中山先生缔造的建国粤军将领郑润琦(三水人)、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等。   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獬、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代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姓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代以前。至宋代时,出自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代的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出自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代中期抗英而死的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姓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姓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姓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明代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音只)弟郑(音英)则以孝义知名。清代的郑献甫出自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姓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人知名、郑姓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姓则是从广东郑姓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姓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从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姓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西北、西南地区   像华北,东北地区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姓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姓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姓的人数分别位于第26和36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姓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姓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姓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姓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开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代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姓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勉县人)、名臣郑宽中(咸阳人)、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郑国昌(彬县人)等知名于世。   到了近代以前,郑姓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四川郑姓大抵也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中原地区迁徙而去的,至今的不少当地郑姓家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出自郑氏、是郑氏的进一步分衍和发展。如今的四川郑姓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资中、白玉、南溪、富顺、宜宾、南川、潼南、达县等地,并有多人知名于世。画家郑洪流(南川人)、医学家郑铃才(达县人)、书法家郑诵先(富顺人)等等。   贵州郑姓相传主要出自郑氏中的“中祖郑氏”,直接祖先与唐代宰相郑畋有关。郑畋之子郑凝绩曾任壁州刺史,任职届满后留居当地,以后便成为贵州郑姓的重要祖先之一。至明清时的南方各省大移民中,又有不少来自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郑姓人迁居贵州,进一步扩大了郑姓人在当地的队伍。明朝时,思南人郑安民是位安民保境的杰出人物,被赠与四晶官衔。至清代,遵义人郑珍则是一位著名文字学家。近代以后,生活在正安等地的郑姓人获得了较大发展,仅正安一县就有郑姓5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多,在当地拥有较大影响。   云南郑姓最早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郑回担任泸县令并出任南诏执政官有关,其裔孙郑买嗣后来又建立大长和国,使郑姓人的势力在当地有了较大发展。如今的云南郑姓大多自称是郑回的后代,分布在昆明、宝山、陆良等地,并有原保山边防区政委郑刚 (保山人)、民革中央委员郑祖志(陆良人)等人知名于世。   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的郑姓人,除上述各省以外,又在甘肃、青海等省以及宁夏、新疆、西藏等自治区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如在甘肃省,早在南北朝时就有郑氏的郑涛一支迁居陇西,谱称“西祖郑氏”,后裔也一直在当地发展繁衍。   据宁都蔚背岭状元及第郑獬墓碑及《宁都郑氏三修族谱》载:西晋因“怀帝变”(即永嘉之乱)郑鹰从山东莱州迁江西豫章西山(今南昌),其后迁宜黄候坑、石城南桥岭。郑玉付于唐大中九年由南桥岭迁宁都西关,为宁都始祖。五世郑义郎于五代后汉商居湖北安陆。七世郑獬,字毅夫,宋皇礻右五年高中状元及第。八世三郎(郑宣义)宋元间领全家返徙宁都,并扶三代灵梓归葬宁都蔚背岭“美人献花”形,据此,郑獬应定为宁都籍,亦为赣南第一个状元。北宋天圣间郑清之徙竹笮郑屋定居。   明景泰后期郑德仁移居会同桃枝。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载:“晋怀帝五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吴,(郑氏)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至“晋义熙八年壬子(412年),兄弟迁徙南康郡揭阳县(今江西宁都)石鼓逯速后移居南桥岭。   ”又据谱牒及史志资料载:南唐时,郑彦华祖先二代为福建刺史,郑彦华荫隶,累升为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旋从后主归宋,太祖称其勇,封牛尉在磁针军。郑彦华祈归养,携子孙迁居汀州宁化石壁与长汀,为入汀州的始祖。后裔分迁汀州诸县、闽南与粤东。清初郑氏有迁深圳与香港、台湾等地。一系郑清之从永定迁连城宗溪,后入长汀河田开基。郑居中,居宁化,后裔万九郎郑环迁汀州城定居。 郑姓南迁,越千年发展成客家较大的一个姓氏。
精彩推荐

免费八字算命

2000年
    1月
      1日
        0时
          大师算命

          星座运势

          白羊座
          • 今日
          • 明日
          • 本周
          • 本月
          • 本年
          今日运势平稳
          今天不论做什么进展都颇为顺畅,工作效率加快,过程得心应手,来也能紧...[详情]

          在线查询

          属鼠的人性格
          • 属鼠的人性格
          • 属牛的人性格
          • 属虎的人性格
          • 属兔的人性格
          • 属龙的人性格
          • 属蛇的人性格
          • 属马的人性格
          • 属羊的人性格
          • 属猴的人性格
          • 属鸡的人性格
          • 属狗的人性格
          • 属猪的人性格
          属鼠女
          • 属鼠女
          • 属牛女
          • 属虎女
          • 属兔女
          • 属龙女
          • 属蛇女
          • 属马女
          • 属羊女
          • 属猴女
          • 属鸡女
          • 属狗女
          • 属猪女
          属鼠男
          • 属鼠女
          • 属牛女
          • 属虎女
          • 属兔女
          • 属龙女
          • 属蛇女
          • 属马女
          • 属羊女
          • 属猴女
          • 属鸡女
          • 属狗女
          • 属猪女
          A型血
          • A型型血
          • B型型血
          • AB型型血
          • O型型血
          • 熊猫型型血
          A型血女
          • A型型血女
          • B型型血女
          • AB型型血女
          • O型型血女
          • 熊猫型型血女
          A型血男
          • A型型血男
          • B型型血男
          • AB型型血男
          • O型型血男
          • 熊猫型型血男
          由字脸型
          • 由字脸
          • 甲字脸
          • 申字脸
          • 田字脸
          • 同字脸
          • 王字脸
          • 圆字脸
          • 目字脸
          • 用字脸
          • 风字脸
          眉毛有痣
          • 眉毛有痣
          • 眼角有痣
          • 下巴有痣
          • 肩膀有痣
          • 耳朵有痣
          • 鼻子有痣
          • 手心有痣
          • 脚底有痣
          • 胸口有痣
          • 嘴角有痣
          • 脖子有痣
          婚姻线
          • 婚姻线
          • 事业线
          • 智慧线
          • 生命线
          • 财运线
          • 成功线
          • 上进线
          • 障碍线
          • 健康线
          • 活力线
          • 烦恼线
          • 纵欲线
          • 宠爱线
          • 创作线
          • 希望线
          • 努力线
          • 不测线
          • 人缘线
          ? 相濡以沫
          白羊女
          白羊男
          白羊座
          白羊座
          3日21日-4月20日
          查看详解
          2000年
            1月
              1日

                解签算卦

                付费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