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乡试所取的前五名为“五经魁”。俗称“五魁”。“魁”之所以被古代的学子敬重,是因为它本身除了具有“第一“的含义外,还与魁星信仰的盛行有关。
“五魁首”在古代被人看得非常重。了解一下科举考试填榜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一点。《官场现形记》中。写了赵温考试完后在旅店等待开榜的故事。那一天,赵温无心茶饭,坐立不安,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下午的时候,有人到旅店中大喊谁谁中了。谁又中了。赵温一直听不到自己的名字,心里非常着急。直到晚上。街上人说榜都填完了,只剩下五魁没有填。管家贺根知道赵温没有了希望。于是就想回旅店。赵温见他眼睛里出火,骂了一声“没良心的东西”。贺根恨极。说道:“还有五魁没出来。我再去打听打听。”
“填五魁”就是在榜上填写考试前五名考生的名字。古代的乡试还有会试。往往都从第六名开始填榜,依次填下去,直到录满为止。而前五名则是等全部名单填完之后才开始填写。按照第五名到第一名的顺序填写,这就是填五魁。
“填五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不能随便抄写考生的名字,而是按照一定的礼仪来进行。一般在深夜时分,主考官、监考官以及学政、房官都要到聚奎堂或是公堂,进行填五魁。堂上堂下都点亮了灯烛,好像是白天一样。到场人员的座次非常讲究,主考官坐在正中央。监考官坐在左面,学政坐在右面,房官依次坐在两侧。坐定之后,就开始填五魁了。主考官先是审阅提前填好的草榜,之后交给书吏唱名:某府、某县、某考生中第五名。按照这种唱名方式,一直唱到第一名。这个环节结束后,就开始填写正榜了。五魁中的考生出自哪一个考室。就把一支红蜡烛放在相应的房官的桌子上。填写一名,更换一次堂上的全部灯烛。在唱名的时候,由于人们鼓掌祝贺。因而显得非常嘈杂。所以被称为“闹五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