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玉林唐姓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蔓、精英辈出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唐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50545人。玉林唐姓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蔓、名家硕彦、精英辈出,杰出人物不绝于史书。玉林唐氏先祖用他们勤劳坚韧、淳朴忠厚的精神品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唐姓图腾
【释义】“唐”,是尧氏族的天文仪器重”“童”“章”的简化,是双手持晷天仪器牙璋的人在天文台上观测星象的象形。始祖唐尧,发祥于河北唐县,由唐侯升为帝尧,初都唐县,又迁山西平阳。
语言习俗
玉林唐姓语言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得姓始祖唐尧
尧原姓祁,也叫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唐尧虽然并不姓唐,因其后裔被封唐国为侯,所以称之为唐氏最早的得姓始祖。周灭唐国后,尧的后裔有的就改姓为唐,以示对故国家园的永久纪念。
玉林唐姓始祖 唐叔虞
唐叔虞,即姬虞,字子于,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胞兄周成王剪桐叶为珪,封叔虞于唐国,唐叔虞成为了长达729年唐晋古国的第一位国君,亦成为了今天华夏姬姓唐氏的始祖。后其子燮父,徙居晋水(今山西太原南)旁,改称晋侯博白十大风水宝地,为晋国的始祖。唐姓自春秋三家分晋至汉唐,唐太宗李世民为感谢唐叔虞,重修唐叔虞祠并立唐碑祭祀叔虞,定国号为“唐朝”。从此唐叔虞祠名扬于世,随着唐朝鼎盛、国威远播海内外,汉民族扬眉于世界,国外人称中国为“唐山”,称中国人为“唐人”,堂堂皇皇的“唐”成为汉民族的象征。
唐姓渊源
构成汉族唐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
01
第一支出自祁姓。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已有唐部落,也称陶唐氏,祁姓,尧为部落首领,生活在今河北唐县一带。舜继承尧之帝位,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迁于河南西部的鲁山。周武王灭商后,复封留于山西翼城的尧后裔为唐侯,不久唐侯叛乱,公元前106年为周成王所灭,唐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此也称晋唐。为了祭祀帝尧,周成王更封在河南鲁山的刘累子孙为唐侯,此唐侯的后代也有唐姓,此亦称豫唐。晋唐和豫唐也合称祁姓唐氏。
第二支源自姬姓。西周初周成王灭山西翼城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姬姓唐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祁姓唐氏和姬姓唐氏是组成当代唐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分。
唐姓还有出自外族的改姓。汉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唐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方民族的血液,唐姓中也流入了外族的基因。这包括汉朝的南蛮,三国时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随后逐渐被同化,成为当地唐姓汉族组成的一部分。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玉林市各县(市、区)基本都有唐姓人分布,始祖为唐叔虞,郡望有晋阳郡、晋昌郡,堂号有晋阳堂、敦睦堂等。
博白县唐氏支系
博白县唐氏来祖唐西杰、唐西猷、唐柳赤、唐西岸(禄洪、君奉)、唐西峓等五兄弟原籍福建省上杭县,明朝中期由福建省上杭县徙居广西。西杰、西猷居玉林城区,柳赤、西岸定居博白白沙堡西岸村,西峓定居博白浪平果子唐村。唐柳赤的后裔第五代起有一部分迁居博白浪平镇和钦州灵山县,唐西岸的后裔从第二代起有一部分迁居博白县浪平、黄陵,还有部分迁居海南省。柳赤、西岸、西峓后裔定居于广西、海南两省区6县18个乡镇。
兴业县唐熙元支
来祖唐熙元原籍湖广长沙府回龙湾瓦子坡,祖妣陈氏生一子名西松,明万历年间迁广西鬱林州西门外藤龙堡泉井村。唐熙元之裔孙分布在泉井村、新庄村、新塘村等。
兴业县唐孟瑛支
来祖唐孟瑛,字聪2016年玉林唐姓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蔓、精英辈出,号惟显,原籍桂林府全州县鹤冈村,是宋参知政事唐介第十代孙,广西始祖宋威远将军唐贞的第七代孙,唐惟显于大明洪武年初以贡生任平南县教谕,洪武十三年(1368年)因北归路阻定居兴业县城西坡头村,后裔迁居龙村、榜山、唐山、佛子岭、井充及防城港大菉镇金龙、敦塘、黄水、公馆等29个村落。
玉州、北流、兴业、容县唐谊范支
唐谟,号谊范,是广西玉林玉州、北流、容县,兴业的部分唐氏始祖。来祖唐谊范祖籍南京朱紫巷遭兵燹后迁福建福州府华子街太平社。明初迁广东南海塘边村。明洪武年间任宦粤西白州(博白)沙河司,署理古定州(玉林州)分州,任满后定居玉林禾塘地,繁衍生息,后代逐渐分居玉州、北流、兴业、容县等地。
福绵樟木董村山唐桂荣支
董村山唐氏来祖唐桂荣,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卢陵县,明朝年间寓于广西玉林樟木董村山,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后迁居樟木、粘山、杏村、甘板山、镇忠、搭垌、旺枝窝、蓝柱充、磨石水、福隆庄、樟木下村、红蓝平,竹围、长山、中流、调马、木鱼坡、马头岭、大木根、轭田、瑞垌、屋地脚等村,迄今已有20多代。
福绵北山唐君亮、存宝岭唐云山支
唐君亮,字友福,号云轩,祖籍福建福州府珠脂街瓦子巷白鹤坊,明成化年间任廉州府教授,兄唐君冕(字友泽,号云山)任廉州知府2016年玉林唐姓家族枝繁叶茂、瓜瓞绵蔓、精英辈出,兄弟二人任满游至郁林,值明兵起无路返乡博白十大风水宝地,慕郁林州风俗高厚,兄弟二人定居福绵存宝岭,弟唐君亮后迁福绵辛仓村。唐君亮后裔子孙迁居村落有辛仓、丽陂、新开坡、蟾蜍垌、粘山、镇忠、上村、樟木、中流等38个村落。其兄唐云山居玉林福绵存宝岭村,后裔两万余人。
福绵新桥唐兰亭、沙浪唐贤广支
始迁祖唐兰亭,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广东罗定西宁县(现郁南县)徙居广西玉林新桥镇新田村,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后裔主要分布在新桥镇的新田村、勒菜冲、新屋、石柱,福绵镇万修桥,樟木镇的桃子岭、三石垌。还有贵港市的龙头山,以及海外的美国、澳大利亚等国。
沙浪村沙塘岭始祖唐贤广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受新田村叔辈相邀,从广东省罗定州西宁县保和都司和寨迁至广西玉林县西南区凉水乡(即今福绵区福绵镇沙浪村沙塘岭村)。
福绵唐启昌支
始祖唐启昌原籍浙江金华,迁广东东莞,迁湖南永州,迁桂林灌阳,迁玉林福绵。福绵西祠始迁祖唐子美(唐启昌第25代孙),字普光,于明朝弘治年间因从军偕长子唐允熙与房叔唐宪琪同时来玉定居福绵,为自灌阳迁玉之始祖也。福绵东祠来祖唐宪琪于明弘治年间自桂林灌阳因军务来玉林,慕玉林山水之秀卜居福绵东。
福绵北祠唐布慈支
源自山西省太原晋阳,晋祠是唐氏的发祥地,历代迁徙线路:太原—江西—湖南永州—广西灌阳—广西玉林福绵西。唐布慈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从广西灌阳迁居广西玉林福绵西,已有550多年历史,部分分支也迁居异地。家谱记载有一支迁往合浦东门街,另一支迁往横县,再一支系迁到玉林市城西镇莲塘村。
福绵村南祠唐紫林支
唐紫林原籍湖南长沙府,世居瓦子街力竹社,于明万历年间与其子廷宰宦游至粤,迁至玉林福绵。
福绵香山村唐心西支
来祖唐心西,明朝时期从广西梧州府苍梧县迁居而来,定居福绵镇香山村,作为开基创业之始祖,唐心西之支系到现在繁衍有800多人。
福绵新桥五岗村唐豪支
来祖唐豪,号俊彦,明朝末年自福建福州府古田县迁广西郁林。
容县杨村镇唐法通、唐法成支
来祖唐法通、唐法成来自广东信宜大井镇,后裔主要分布于杨村镇杨村村、界牌村、平贯村、踏田村、东华村、当发村。
家族名人
唐殿恒,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人,字敬中,上海劳动大学毕业,改名唐任,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共兴业县特支书记,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但他坚贞不屈,经受住了各种严刑拷打,被判十年监禁,出狱后继续进行党的活动,任岑溪县特支书记、地下党南宁市委书记。
唐英,福绵区新桥镇新田村人,黄埔二期毕业,初任营长,后升中将,任国民十九路军军长。抗战初期,在上海保卫战中身先士卒,率领十九路军全体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之惨烈惊天泣地,是抗日战争中载入史册的一次著名战斗。唐英在上海保卫战中为中华民族英勇捐躯,他的事迹至今还受到中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的盛赞。
唐厚志,福绵区福绵镇福西村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法学院,后从事仲裁事业50多年,是我国国际法权威。曾任北京国际经济仲裁委员会副主席,荣获英国伊丽莎白女皇勋章和瑞典皇家北极星勋章,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唐傅芳,玉州区禾塘地人,广东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毕业,任国民革命军46军新19师军委一阶书记(上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廉江战役,抗击日本侵略军(歼敌千余人),赴海南岛接受日本投降,被授予二级抗日胜利勋章。
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唐氏古宗祠
玉林市唐氏宗祠坐落在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坐北向南,三进建筑,占地面积22亩,北靠葵山主峰,东西两边四条山脉环抱,南面龟蛇二山锁江口。
兴业县榜山村唐氏古宗祠外墙镶刻的"御赐进士""誉重南粤"等石匾。
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保存完整,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唐氏古宗祠共10座。诸多宗祠中较知名的是兵马第、唐氏宗祠、武德祠和侗朴公祠。其余的还有品仙公祠(观察第)、古架厅、监郡祠、文华祠、宗子祠、振常祠等。这些宗祠建筑风格皆是岭南派与徽派、京派、甚至西洋派的结合,雕梁画栋,浮塑灰雕,墙画壁彩十分气派和壮观。在众多宗祠中以兵马第和武德祠最能代表榜山村的历史文化。兵马第独特的京派四合院园林式混建,亭上的鸱吻装饰,两边角楼的日月窗,体现着追记当年威武一方的年代辉煌和对旧主的颂明情结。“武德惠民”的文化理念十分浓烈。武德祠是奉祀武进士唐维舟的宗祠,从宗祠的命名、门额绘画的隐喻、日月窗的设置、梅兰的灰塑,以及漏窗的翠竹阁,处处体现主人翁的“武德惠民”的人生观和民族气节,这些都与榜山村唐氏先祖家风脉脉相承。其他宗祠中如唐氏宗祠的家训联、石刻古迹,侗朴公祠的封诰圣旨牌等等也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桐封世泽长,郁郡家声远
4300多年的历史长河,唐姓的发展汹涌澎湃。“唐”,是外国人所熟悉的少数中国文字之一,在许多国家,他们称中国的侨民为“唐人”,中国人所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很显然,外国人都普遍地把“唐”字作为中国的代名词。就跟“唐”字的响亮名气一样,中国的唐姓,也是一个满缀着光辉的古老姓氏,其列祖列宗的艰辛创业,历代精英的拼搏奋进,已成为唐氏族人的珍贵遗产和传统美德。
元末明初玉林这块被誉为“千州万州不如郁林州,吃了蕃茹又有芋头”的风水宝地,陆续迎来了唐氏族人在这里安居、生息,并迅速发展为玉林的名门望族,“无唐不开科”是明清两朝科举的真实写照。以明代万历解元、殿试二榜第一名进士、监察御史唐之蘷为代表的玉林科举功名有进士4人、举人23人、贡生50多人,唐氏宗族是郁林州进士、举人最多的氏族。
兴业县葵阳镇榜山村就是“无唐不开科”最鲜明的例子。榜山村成村于明代,在明清时期,一直隶属大充堡管辖,村名原叫“湴山”,在明弘治初,先是庞姓和肖姓先民在此定居。到了明嘉靖年间,唐氏先祖唐秉义从兴业县城西坡头村迁来此村,遂和庞、肖二姓村民,大力开发与经营,发展了榜山村的物质和文明。唐氏从而成了邑中望族,榜山村也成为闻名一县的文明村落。
榜山村由于唐氏先祖重教育、兴“武学”,在历代文、武两科的考场上,村中唐氏子弟皆“金榜题名,科科致仕”。其时县尹就特令将村子改名为“榜山”,这是榜山村得名的由来。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榜山村中取得功名的有:武进士1人,文贡生17人,举人5人,秀才108人,武举、武秀才64人,这真算得上是兴业县最可观的数字。特别是武科一项,整个兴业县,能载入县志史书的武进士只有该村唐维舟一人,而该村武秀才在全县中也是最多的。入仕为官为吏的,明清两代榜山村亦有30多人。
榜山村在历史上与其他村子有一个特别的不同点,那就是榜山的武职官员多、武科功名多。武职官员可圈可点的就有:北京北城兵马司正指挥唐鸣勋、监军副使唐桥等人,还有不少的护军使、千总、把总。而被封为昭武将军的就有三人。这些武官、武科功名者都清一色继承着祖宗的家训:“不事雕机大巧留还天地,独崇质朴余光付与儿孙”。他们不但为国忠、为子孝,最为独特的是做到从政当官,首先是关爱百姓民生,从军时护民,不仕者积德济民,总的原则就是做到“积德济民”。这种风气和守则大大影响兴业地方一郡,他们的家训诗词、故宅家居建筑细节等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家风传承到了20世纪40年代,“积德济民”“民族气节”之风发挥到顶峰。榜山村唐氏后辈杰出的子孙博白十大风水宝地,如唐敬中、唐健等,跟着共产党,投入到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中。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进行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进行榜山保卫战、进行解放兴业城的进军,有些优秀儿女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为榜山村“武德”精神,写上了鲜红的一笔。
怪不得,唐姓族人说,走进榜山村,就如走进浓浓的历史文化世界,迎面吹来的是两股积淀深厚、已经流淌在家族骨髓里的历史文化清风:一股是古代优秀传统美德的“武德惠民”之风,一股是近代爱国主义的红色之风,这两股独特的历史文化清风,使人受教育,使人感动,也使人振奋。
历史推进到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大地鼓舞了玉林唐氏族人,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其优良家风得以充分发扬。唐绩初、唐健、唐富才、唐诗国等大批“人民公仆”操国事于京城,施时政于地方,励精图治,为国为民;唐宗荣、唐耿、唐选忠、唐选正等大批解放军将领,领军守土,保家卫国,恪尽职守;唐绩信、唐绍曾等大批科技人才,引领精英,科技强国;唐传志、唐经棣、唐斌勇等大批企业精英,以社会职责为己任,富不忘本,反哺社会,回报唐家,谱写了一支支行善积德、发展唐氏经济、强族兴国的赞歌。更多的英杰奋战在工、农、兵、学、商及文教科技各业各界,为改革开放添砖加瓦,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行动,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们为唐姓家族增光添彩、扬眉吐气。
家风家训
重祭祀 修坟墓 睦宗族 禁忤逆 别尊卑 肃内外 正婚姻
和夫妇 和乡邻 慎交游 守俭朴 安本分 务本业 息争讼
(撰稿记者:陆小青)
这篇文章太有用了,给小微点个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