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士,祖上自金、元以来一直都在朝廷身居要职。他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当时政局稳定、天下太平。于谦年幼便以聪慧机智为人称道。七岁时路遇一位僧人,他主动要求为于谦相面,声称于谦相貌奇特,将来必定是个救时宰相。此事一经流传,大家便都叫他“救时宰相”。
二十三岁那年,于谦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他在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得到宣宗和重权在握的“三杨”的信任,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在他调任兵部左侍郎一年多的时候,蒙古瓦剌部大举进犯。他们野心勃勃,以到明王朝进献贡马之名入侵明境。明兵节节败退,塞外城堡迅速被占,连要塞大同也快保不住了,危在旦夕。
宦官王振主张皇上御驾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则持反对意见,但皇上没有采纳于谦等人的建议,下诏亲征,第二天就出发。于谦等人奉命留守。不幸,由于宦官王振的一意孤行导致了土木堡战役中明英宗被敌方俘获,不日明军大败、溃不成军。消息传到朝廷,百官痛哭,商议之下,命英宗之弟成王摄政。成王刚登临午门,还没来得及听完章奏,王振爪牙便假借王振名义,叱令众人退下。当时,王振已死,但众人对其恨之入骨。众人一起殴打其爪牙,当场打死了三人,其尸首被弃于东安门,引得百姓喧哗,一片混乱。成王吓得面呈土色,只想早早回官。在这千钓一发的危急时刻,于谦挺身而出,安慰成王不要乱动。同时让成王下令,宣布宦官被打死是因为众人出于义愤,不追究罪责,同时声明会请示皇太后诛杀王振等人的同党。成王说完,上下皆大欢喜,很快平息了混乱。事后吏部尚书王直对于谦说,朝廷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不久,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正式承担起保卫京城的重担。
面对大军压境的紧张局势,成王命群臣商议对策,决定是战是守。朝堂之上,大臣们意见不一,当时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厉声说,以往宋朝南渡的教训不可忘却,应召勤王兵马,誓死守卫。绝大多数官员赞同于谦的主张,坚定了抗敌的决心。瓦剌部的首领也先认为明英宗是一个很好的诱饵,可以用来要挟明朝。也先说只要给财物就令英宗归朝,但其得到黄金二万两后却食言。后来,也先又借口送回英宗,索取金钱财物。于谦从国家全局着想,拥护成王即帝位,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也先再以送回英宗为名,迫不及待地大举入侵,结果得知明朝已有新皇帝了,无奈之下,也先也不敢贸然强攻。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精骑,很多人主张尽闭城门,以守为上策。于谦却坚决反对,认为敌人原本嚣张,如果示弱就是助长他们的气焰。于是于谦身披甲胄,身先士卒,列阵于德胜门,同时各城门全部关闭,以背水一战的态势坚定士卒必胜的信心。当天,明军在彰义门北打败了入侵之敌。也先想利用英宗强使议和,但于谦以“今日只知道有军旅,不知道其他”的话答复他。相持了五天,迫和不成,攻战不利,也先只得带着英宗狼狈撤军。此时京城的危险形势才得到化解,而于谦也在这次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蒙古族发生内讧,从英宗身上也捞不到好处,也先便来信要求明廷派大臣迎接英宗还朝。于谦暗中周旋,同时做朝廷内部的工作。一年以后,明英宗终于回到北京,被安置于南官。应该说,于谦在迎接英宗回归这件事上超了很大作用。